冬令進補(上)


環台醫療聯盟

資料來源:嘉義基督教醫院

嘉義基督教醫院 中醫科主任 陳明和

在冬天的腳步逐漸來到。寒冬來臨之際,街坊路邊開始出現許多的薑母鴨、麻油雞酒、當歸羊肉爐的餐館飲食店。事實上,將食物與中藥結合的冬令進補早已成為我們飲食文化的一部份。在好好享受中藥冬令進補之前,必須先了解自己的體質、中藥的作用屬性及食物的寒熱性味,如此才不會越進補越糟糕,並造成口乾舌燥、咽痛聲啞、便秘或腹瀉等不適。

傳統中藥食療進補的整體性原則,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,並結合辨證辨病分型,在均衡飲食前提下,給予不同處方食療,來調和人體陰陽及調理臟腑虛實盛衰。其中所提到的"辨證",就是辨明體質予以不同調理。一般而言,體虛的民眾比較需要冬令進補來增強身體抵抗力,抵禦寒冬;而火氣大、口苦咽乾、嘴巴破、便秘等,體質過度亢進者,則需要處以瀉法或涼補。

以下我們將虛證體質分為四類:
(1)氣虛:指身體供應的能量不足,而表現出頭暈疲倦、食少、四肢無力、說話短氣懶言。此型體質可以用補氣中藥來調補身體,常用中藥有黃耆、人參、刺五加或補中益氣湯等。

(2)陽虛:是比氣虛更嚴重的狀況,除氣虛外,再加上明顯怕冷、四肢冰冷。因此需要溫陽類中藥來調理。常用藥物如肉桂、附子、鹿茸、杜仲等。補陽食物則可以選擇羊肉、韭菜、薑、酒、胡麻仁、蔥蒜之品。

(3)血虛:指血液及體液不足而影響血液循環及心臟活動能力減弱。可見面色蒼白、唇淡指甲白、頭暈心悸、月經量少、手足麻。常用補血中藥如當歸、熟地、何首烏、阿膠、枸杞、四物湯等。食物方面則可選擇牛肉、葡萄、桑椹、龍眼肉等。

(4)陰虛:指身體過度勞累熬夜失眠或消耗性慢性疾病患者,表現出身體消瘦、口乾皮膚乾燥、手足心熱、面紅盜汗。可以用養陰類中藥來滋陰清虛火,常用西洋參、天冬、麥冬、玄參、沙參或六味地黃丸等中藥。食療則可考慮選取鴨肉、龜鱉、梨、楊桃等。

在就食物的屬性而言:生薑、韭菜、麻油、酒、茴香、羊肉、牛肉等皆為溫熱之品,具有溫中散寒、溫陽補氣的作用。而冬瓜、苦瓜、大白菜、白蘿蔔、鴨肉、龜鱉、蛇肉等,則具有滋陰清熱、瀉火解毒的作用。至於我們常吃的雞肉豬肉,則屬於甘溫且不寒不熱之品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mo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