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檢查 預防疾病基本功課


環台醫療聯盟

資料來源:阮綜合醫院

阮綜合醫院預防醫學中心 王肇齡主任

大家都知道「預防重於治療」,但真正落實者,卻有所落差。而很多病患都是因「鐵齒」,不做健康檢查,到病況嚴重檢查時,已非常嚴重,所以還是要改變觀念,落實健檢,而有些觀念也要修正,才不會產生錯誤的健檢想法。

事實上,平日健康時就該做檢查,對較不正常的部分,即早做預防與改善。有些人認為,沒有感到不舒服,就不需要做健檢,但沒有感覺不舒服,不代表一切健康。

一些潛在的疾病因子是看不出疾病跡象、身體也無異狀,但卻可透過健康檢查出來,進而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。若是感覺身體很不舒服,除及早就醫外,立即進行確定診斷和治療,也能避免延誤治療良機。

一般健檢項目會視檢查者的需求而定,但若因疾病關係,應由主治醫師診療和決定做那些檢查。

目前一般健康檢查項目內容,大致包括有糞便與尿液、血液、糖尿病、肝膽功能、腎功能、尿酸、血中脂肪、B 型肝炎、甲狀腺功能、性病篩檢、腹部超音波檢查。

進一步之檢查項目可加上耳鼻喉科、聽力檢查、肺功能檢查、視力眼壓檢查、心電圖檢查、子宮頸癌篩檢,還有C 型肝炎檢查、攝護腺癌、乳癌、卵巢癌腫瘤、幽門螺旋桿菌抗體、胃鏡檢查、直腸鏡、乳房攝影、骨質密度檢查等。

年輕者自以為身體健康,而不需要做檢查的想法也要修正,建議是,三十歲以前,最好兩年做一次的健康檢查,三十到五十歲一年一次,五十歲以上則一年兩次,愈早開始效果愈好。

有一些長者認為,沒檢查沒毛病,一檢查到處都是病,還是不要的好,但疾病輕重,健康檢查發現問題,可及早就醫加強自我健康管理,可避免疾病繼續惡化,也可減輕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和家人負擔。

也有人想說,檢查過一次,一切正常,以後就不必再檢查了,但身體狀況隨時都在改變,必須長期注意和維護,所以還是必須注意身體變化、定期接受健康檢查。

要強調的是,並非每一種疾病,都可檢查出來,因為任何檢查均有偏差,原因包括疾病本身篩檢方法的準確性與儀器的限制性,避免誤診的最佳方法是定期接受健康檢查,以提高檢查的準確率,並可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。健康檢查後,大多有一些異常的數據出現,但不須慌張,應認清其意義,若醫師要求做追蹤診斷,以確定病情時,也要配合,以利治療。

坊間有所謂的全身健康檢查,好像可以要把全身所有疾病都找出來,事實上並不需要,而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,選擇篩檢疾病的項目應符合五項條件。

第一是此疾病於社區中發生率高,其次是所篩檢疾病是有意義疾病,第三是目前此疾病已有有效的治療方法,第四是疾病經過篩檢和治療可以減少殘障和死亡率,第五是篩檢方法敏感度高,準確度高,而且費用合理。如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症、子宮頸癌、肝癌、鼻咽癌、大腸癌、肺癌、乳癌等可列入健康檢查項目。而健康檢查對那些沒有症狀、外表看來沒有疾病的正常人最有警示性,因為沒有平常的警告,一旦症狀發生時,反而延誤治療良機。故總而言之,健康檢查是預防疾病發生的基本功課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mo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