幫孩子做好準備


OHAYO元氣早安健康生活網


資料來源:楊順興


當父母要幫孩子矯正行為習慣時,原則上要從簡單到困難,不要一開始就設定太高的目標,否則很容易失敗。舉例來說,許多青少年暑假都沈迷於網路遊戲,無法自拔。父母想要鼓勵孩子作正向的活動,常會跟孩子說:「你怎麼不出去走一走,整天窩在家裡?」、「你怎麼不去上上電腦課或者學學英文?」但是孩子通常還是維持原狀。仔細的加以分析,理由很簡單,孩子習慣打電動,要去做其它的活動則比較複雜,因此內心容易抗拒。例如:如果要打球,要找誰打,要去那邊打?要上課該去那邊報名,學什麼比較好?這些事情對孩子來說可能太複雜了,所以他們懶得去嘗試。這時候父母可以協助孩子把事情弄得簡單一點,例如:跟孩子約定下午幾點一起去散步,散完步後要去某處吃晚餐。這對孩子來說就會比較容易,因為他不用思考自己要去那邊,安排什麼活動,他會比較願意配合。


如果爸媽希望孩子去上一些課,可以先徵詢孩子的意見之後,幫他找好課程,然後帶他去上課。這樣子孩子不用想太多,答應的機會就會比較高。一旦孩子正向的行為多了,打電動的時間就會減少。如果某項正向行為已經穩固,父母就可以再替孩子增加另一項正向行為。


再舉例來說,如果父母要教孩子幫忙洗碗,而孩子常常會拒絕,可能是這件事情比較繁瑣,孩子心裡有抗拒。這時候,父母可以把洗碗這件事弄得簡單一些,例如:爸媽可以把碗洗好,要求孩子來沖水,爸媽可以在旁邊協助他,跟他一起做。當爸媽這樣子做的時候,孩子就比較會順從了。


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,父母應該積極的輔助孩子,讓他朝正向的生活發展。隨著他慢慢長大,輔助再漸漸的減少,有的家長會問:「幫孩子做這麼多,會不會讓他缺乏自主性呢?」、「如果他自己不會想,我總不能陪他一輩子吧?」這個擔心是有道理的,孩子總有一天要獨立面對生活,但是父母應該要瞭解,孩子的思考能力還不成熟,需要父母的輔助,他們的心智就像脆弱的小樹一樣,缺乏了適當的輔助,很容易就長偏。所以在孩子這樣的階段,幫他多做一些準備是可以的,當孩子漸漸成熟,有了穩定的價值觀,自主性就會慢慢出現了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imobook 的頭像
    kimobook

    野百合的春天

    kimo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