鼻竇炎


環台醫療聯盟


資料來源:嘉義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


一、 解剖與功能:

頭部兩側各有四個副鼻竇,內襯以黏膜之含氣空腔。包括上頜竇、篩竇、額竇及蝶竇。這些鼻竇乃因鼻黏膜往外形成袋狀所造成。


鼻竇的功能包括:(1)聲音的共鳴。(2)吸入氣的加溫和加濕。(3)調節鼻腔內的壓力。(4)增加嗅覺粘膜的面積。(5)與臉部成長和結構有關。(6)減輕頭顱重量。


二、 病因:

所謂鼻竇炎是指鼻竇內黏膜之發炎。引起的因子有細菌、病毒、物理與化學傷害、抗原抗體反應皆可引起。常與上呼吸道感染有關。如病毒性鼻炎就是最常導致急性鼻竇炎之一。當病人打噴嚏或擤鼻涕時,感染經黏膜下淋巴管或鼻竇口進入鼻竇。上頜臼齒或小臼齒齒根之感染亦能蔓延至上頜竇。臉部骨折傷及鼻竇可造成感染。過敏性鼻炎與鼻息肉患者其鼻竇炎發生率較高。與鼻竇炎有關之細菌是肺炎鏈球菌、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、肺炎桿菌與大腸桿菌。有半數之病人其鼻竇亦可發現厭氧菌。黴菌感染則較少見。小孩因腺樣增殖體增生或罕見之後鼻孔閉鎖亦可造成鼻竇炎。鼻中隔彎曲,造成鼻竇開口阻塞,亦會引起鼻竇炎。


三、 臨床症狀:

鼻竇炎主要症狀包括:臉部疼痛、鼻塞、膿性的鼻排出液及嗅覺異常;而次要症狀包括:發燒、口臭、牙痛、咳嗽及疲倦。其臨床症狀依發炎強度、鼻竇引流效率與所感染之鼻竇而不同。其感染於上頜竇炎,則疼痛分佈於臉頰與上齒;篩竇炎之痛則出現於眼睛內側與深部。額竇炎之痛分佈眉毛上之前額。蠂竇炎之痛則於眼睛深部,枕部或傳至顱頂。鼻竇炎可侷限於一個鼻竇,或多個同時發生,可能是單側或雙側。依感染可分為急性、亞急性與慢性三種。所謂急性鼻竇炎是臨床症狀持續於一個月內;而慢性鼻竇炎是臨床症狀持續大於二個月以上;而亞急性則為一至二個月。


四、治療:

急性鼻竇炎:抗生素乃是首選的治療、局部利用血管收縮劑,如麻黃素與局部使用鼻黏膜收縮劑的鼻噴劑,可以減少鼻黏膜腫脹,而改善鼻與鼻竇引流,用來減輕症狀。當副鼻竇的自然開口被完全阻塞,而導致積膿時,此時會發生令人難以忍受的疼痛,且感染可能擴展到副鼻竇壁以外的區域,必須利用引流的方法,包括鼻沖洗、穿刺抽吸,額竇或上頜竇的灌洗。

  
亞急性鼻竇炎:90%以上急性鼻竇炎的病人採保守療法即可治癒。其餘10%的病人,則病情會持續,成為亞急性鼻竇炎。此期最常見的惟一症狀是膿性的鼻排出液,且鼻子可能一直塞塞的。有過敏性症狀的病人,較常會有持續的鼻竇感染。此期治療和急性期相同,以抗生素治療為主,但此時的微生物乃是一種敏感性較低的種類,所以抗生素應連續用10到14天。且必須考慮有厭氧菌,對於過敏病史的病人,短期使用皮質類固醇會有幫助。鼻竇的穿刺引流方法,用來灌洗鼻竇腔,可用來診斷及治療的效果。適當地治療亞急性鼻竇炎是預防演變成慢性鼻竇炎的最佳方法。

  
慢性鼻竇炎:當鼻竇炎在急性或亞急性期被忽略了,或當反復性發作破壞了黏膜時,可能會產生永久性的變化。所謂慢性鼻竇炎是指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副鼻竇,其內襯膜已發生了不可逆的變化。慢性鼻竇炎最常見症狀是膿性的鼻排出液。可藉由x光和電腦斷層來確定診斷;其中以電腦斷層最為有用。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,而手術方法又以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最多,效果也最好。


五、併發症:

鼻竇炎於急性期未及時或適當的治療,或者慢性感染之急性惡化皆可導致併發症產生。當臨床上出現一些與普通鼻竇炎不符之症狀時,宜更積極地探查病狀是否已超過鼻竇的範圍,且威脅到重要的構造,這些症狀包括:


1.廣泛而持續性頭痛。

2.寒顫或高燒。

3.嘔吐。

4.痙攣。

5.前額或眼瞼之水腫或腫脹逐漸增加。

6.視力模糊、複視或持續性的眼後疼痛。

7.顱內壓升高的徵象。

8.性格改變或意識改變。


當任何以上徵象及症狀出現時,應懷疑有併發症產生,並盡力找出病源所在。其併發症產生和解剖位置有關,上頜竇產生併發症較少;但篩竇與額竇因緊鄰眼眶,視神經與額葉之腦膜等,其併發症非常危險。其併發症包括:


1.黏液囊腫和膿囊腫。

2.眼眶蜂窩組織炎。

3.骨膜下膿腫。

4.眼眶膿腫。

5.海綿竇栓塞。

6.硬腦膜外膿腫。

7.硬腦膜下膿腫。

8.腦膿腫。

9.骨髓炎。


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,過敏性鼻炎及鼻竇炎的發生率比較高,而一般民眾對於鼻竇炎的認識不多,常亂投醫,甚至接受密醫不正確的灌輸知識及治療,造成更大的併發症產生及金錢損失。希望藉由介紹鼻竇炎,使大家能更清楚了解鼻竇炎,且有這方面問題的人,能到嘉基耳鼻喉科門診,一定能得到最好的照顧及治療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imobook 的頭像
    kimobook

    野百合的春天

    kimo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