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到6歲早期療育


環台醫療聯盟


資料來源:阮綜合醫院


【案例一】 小朝是兩歲三個月健康寶寶,跑的快,也喜歡跟姊姊玩。爺爺、奶奶照顧的無微不至。但爸媽常煩惱小朝只會叫爸爸、媽媽,比起姊姊實在差太多。鄰居建議去剪舌繫帶,但處理完也沒多大用處。小朝來到兒童神經科醫師的門診,我們做了整體的評估與聽力檢查,安排幾堂語言課程,建議小朝提前上幼稚園,多接觸人群。一年後,爸媽常笑著埋怨小朝話太多。


【案例二】 小力與小行是對雙胞胎早產兄弟。當體重2300公克時,爸媽歡天喜地的抱他們回家。沒想到十個月大時來到兒童神經科醫師門診時,才發現兄弟倆雙腳已經僵直,連坐也不會。我們做了詳細、整體的評估,為兄弟兩安排一系列的復建課程,小力與小行在一歲五個月順利學會走路,現在已無任何落後跡象。


現代父母對子女的要求,已不再滿足於過去,吃的飽,少生病,長的胖又高。轉而更高層次的要求,我的孩子夠聰明嗎?我的孩子長得夠好?「重質不重量」的精英式栽培,已經是現在養兒育女的最高指導原則。因此國內對於嬰幼兒(0~6歲)的教育漸漸受到關心,而且對兒童的關注也來自多方面。


兒童神經科醫師有鑑於此,以神經發展科學為基礎,準確告訴父母孩子於嬰幼兒時期應有的發展,我們就認知發展(粗、細)動作發展、語言及溝通發展、社會與情緒的發展方面,為孩子進行全面性評估。


神經發展基本上依循三個定律

(一)由頭端往尾端:運動的控制是頭部最先,然後是手,其次才是腳。


(二)由近端往遠端:先學會靠近身體中心部位的軀幹運動控制,然後才是末稍的運動控制,例如先學會手臂的粗動作控制,然後是手掌,最後才是手指的精細動作控制。二歲前是對稱性的發展,沒有左右邊的區別。


(三)由簡單而複雜:簡單的大動作會了,然後才會較細膩的小動作。例如先學會掌測抓握,然後才會手指捏搓。


神經發展是有一定的順序,但發展步調所需時間卻不相同,同年齡每個孩子的步調也不相同。各項神經發展有特別敏感的時刻、特別的時間表,在此時期若受到不良影響,就算之後要追上也較困難。


為何會特別重視嬰幼兒(0~6歲)時期的神經發展呢?人類腦子的發展於出生後仍然是持續進行。嬰幼兒3歲以前腦細胞連結網已發育百分之七、八十,6歲之後腦細胞連結網增長逐漸緩慢,以我們要掌握孩子0至6歲的黃金期,若有功能受損或遲緩現象,愈早給予補救,成效愈大。


中國人普遍存有「大器晚成」、「大雞慢啼」的觀念,往往等到發覺孩子有發展遲緩障礙之問題時,已錯失了讓幼兒接受「零到六歲之早期療育」的適當時機,如此後續的療效就要事倍功半了,殊為可惜。


孩子的生長與發展一生只有一次,不能重來,千萬別錯過療育的最佳時機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mo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