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獎懲會無效?


OHAYO元氣早安健康生活網


資料來源:楊順興


在改善孩子問題行為的過程中,設立規則時常常會牽涉到獎勵與懲罰的問題,該給什麼樣的獎勵才能鼓勵孩子的好行為,該給什麼懲罰才能嚇阻孩子的壞行為。雖然說起來簡單,獎勵就是給孩子他想要的,懲罰就是給孩子他不想要的,但是規則該怎麼訂,裡面還是有許多細節需要討論。獎懲的辦法不恰當,孩子的行為不會改變,這樣的辦法就是無效的。


獎勵為什麼會無效呢?很簡單,因為不吸引孩子。繼續探討下去,為什麼獎勵不吸引孩子?可能的原因如下:

一、 「獎賞已經太飽足了」:例如父母要求孩子每天晚上八點之前寫完功課,如果達成目標,就有10元的獎金。孩子不為所動,原因是他每週的零用錢就有300塊,10元根本不能吸引他。


二、 「獎賞太難取得」:例如父母答應孩子「如果每天持續努力,表現良好」,就會幫他買一輛很好的腳踏車。而孩子努力了一個禮拜,發現爸媽還是說要保持更久好表現才能夠買。孩子心中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,自然不願意努力。要改善這個問題,最好是孩子努力多少,就要給他多少,而且是越快的給予越好。例如孩子努力了3週,折合獎金是200元,就應該把獎金給他。孩子要存起來買腳踏車或做其他運用,那是孩子的自由。這樣的獎勵方式對孩子才有吸引力。


三、 「獎懲沒有確實執行」:例如父母要求孩子在晚上8點之前做完功課可以得到15分鐘的電動時間,但是孩子拖到了晚上8點半才做完。這時候孩子可能跟父母撒嬌,要父母給他電動時間。如果父母不能堅持原則,孩子日後就會用討價還價的方式來跟父母談了。在懲罰上也要切記懲罰的程度要一致,不要因為今天心情好,所以懲罰變輕,也不要因為今天心情差,所以懲罰變重。這樣子都會讓孩子覺得規則是因父母心情而變動的,孩子自然不會重視規則了。


四、 「有人破壞規則」:例如父母因為孩子出現行為問題要處罰孩子時,孩子的祖父母出面阻擋,導致無法執行處罰。數次之後,孩子自然不怕父母的規則了。或者,孩子表現不好而得不到獎品,但祖父母因為寵愛孩子而給他獎品,這也會讓孩子不再能尊重規則。


五、 「父母不用心執行」:這個問題可以說是矯正孩子行為過程最常見的問題了。要矯正孩子的問題行為,本來就需要細心與耐心的規劃,無奈許多父母總是希望省事,希望輔導老師跟孩子講講道理,或者隨便訂個規則,然後孩子就改變了。這實在是太過樂觀的想法。


在處理孩子的問題行為時,父母需要用心的投入,看看孩子喜歡或討厭的事物是什麼,詳細的擬訂計畫來執行。執行的過程也需要投入心力去記錄、執行,克服種種可能會出現的困難。父母應該要瞭解,唯有他們把這些規則當一回事,孩子才會把它當一回事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mo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