避孕藥會降低卵巢癌的機會?(下)


◎卵巢癌生成理論


目前為止,共有三種理論較為大家接受:


(1)內分泌不正常:從生產胎數及不孕症的觀察結果來看,可能某些未知的內分泌不正常,使患者易不孕或易得卵巢癌。但避孕藥很難適用這樣的理論。


(2)可能與性賀爾蒙過多有關,但目前為止仍有文獻証明沒有相關。


(3)持續排卵理論,認為卵巢上皮細胞在排卵時受到小傷害,特別是在排出卵的那個點,同時又受到含豐富雌激素的濾泡液影響,增加分裂能力,使這個點的周圍易癌變。這個理論解釋了大多數流行病學所發現的現象,但可惜的是,其中無法解釋不孕症患者為何容易得卵巢癌。因此截至目前為止,並沒有任一套理論可以解釋所有的狀況。


就目前而言,許多研究皆顯示避孕藥會降低30-60% 卵巢癌的機會,甚至在使用避孕藥之後幾個月之內就有明顯效果,但效果達到最大值則是在長期使用之後。新英格蘭雜誌曾在1987 報告中指出,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者(≦10 years)的保護作用更可高達八成,而且不分病理型態均有效。停止使用後,保護效果更可達數年之久。近些年更有研究指出甚至在有遺傳性卵巢癌的患者身上,依然有相同程度的保護作用。


另外,口服避孕藥隨時代進步,種類由以前的連續型,到前一陣子的單相型,一直到現在的三相型配方,越新發展的藥,女性賀爾蒙總和來說越少,副作用相對的也越少,但是這樣的改變究竟對卵巢癌的保護作用會不會有改變?許多的報告顯示,這幾種配方,對於卵巢癌的預防具有相同的作用。更有學者發現,年紀越大者使用口服避孕藥,其保護避免得到卵巢癌的機會就越小。


既然使用口服避孕藥可降低卵巢癌的發生率,那麼停經後婦女使用低劑量的雌激素,是否也可達到相同效果?之前的研究均不能證實,低劑量的雌激素與口服避孕藥會一樣,可降低卵巢癌的發生率,但最近的一些研究卻認為使用反而會略增加危險。因此對於這部分,我們目前仍不清楚,可能要更詳細研究,包括可能要將卵巢癌的組織型態及病人的年紀都應列入考慮。


之前曾經提過,減少排卵的次數,如懷孕、避孕藥的使用等,確實會降低卵巢癌的發生率,至於排卵藥物的使用,會不會反而增加卵巢癌的機會呢?羅新等人的研究發現,使用排卵藥物clomiphene超過12個週期,確實會增加2-3倍的危險性,但其中大多數為邊緣惡性卵巢癌;懷特模等人的研究分析中,得到邊緣惡性腫瘤的機會較平常人大4 倍,得侵入性癌的機會則為2.8倍。另外有些文獻則持相反意見,認為促進排卵藥物,對卵巢癌的形成較沒有關係。施山等人的研究中,更發現這類藥物只跟邊緣惡性卵巢癌有關,而跟侵入性癌無關,因此目前這部分仍有爭議。


◎結論


研究顯示口服避孕藥確實會降低卵巢癌的發生機會,即使停藥後,效果仍能維持數年之久。新型三相型配方的避孕藥,女性賀爾蒙總和來說少,副作用相對的也少,對卵巢癌的保護作用卻不會因此減少。對於卵巢癌的患者,早期發現並不簡單,因此若能使用口服避孕藥,或可避免許許多多不幸的發生,並且在對有卵巢癌家族史的病患身上,口服避孕藥同時也可扮演著預防的角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mo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