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誤認是感冒 心房顫動中風前兆 莫忽視
台灣面臨老人化社會,但老人不舒服病徵卻常被忽視;成大醫院發現,不少老人有心悸、頭暈等心房顫動症狀,極可能是中風前兆,卻被誤認為感冒,失去治療先機,且據統計,80歲以上約有10%有心房顫動問題,且逐年攀升。
成醫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政翰及心臟科醫師群,前年起和中華科技大學何明聰合作,利用全民健保資料庫,研究全國住院病人又同時具有心房顫動的情形。
他們發現,從八十六年至九十一年,平均每10萬人就有127人有心房顫動,且逐年增加,男性和老年人有較高比例,這些患者常伴隨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。
李政翰指出,台灣人口老化,心房顫動好發於60歲以上老人,平常完全沒明顯症狀,但只要一發病,就是落得中風結果。
他說,像有位68歲陳伯伯出現心悸、全身無力和頭暈,本以為只是感冒,自行服用感冒藥,直到某日突然講話口齒不清才緊急送成醫治療,檢查發現多處左側大腦缺血性栓塞,心電圖顯示心房顫動,事後,雖經過藥物治療,仍存在行動不便後遺症,需要專人照顧。
他解釋,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,和心房退化病變有關,因此,年齡越大,發生率越高,而壓力、情緒、服用感冒藥、咖啡、茶葉也可能導致心律不整。
80歲以上老人 逾1成有症狀
他發現,55歲左右民眾不到1%有心房顫動,但80歲以上,有10%以上出現心房顫動,為此建議民眾自我診察,透過簡單手部把脈,了解自己脈動有無異常,若感覺心跳不規則,頭昏眼花和呼吸短促,建議及早就醫。
據統計,每6個缺血性中風的案例當中,就有1人患有心房顫動。心房顫動患者缺血性中風機會大約是每年5%,比起正常人來說,其風險高出了2至7倍,為預防因心房顫動所導致缺血性中風,患者須在醫生評估後,選用不同預防血栓藥物。
目前,國內常用藥物包括口服抗凝血劑和抗血小板劑,但不適用曾內出血患者,服藥後,約可減少5成中風機率,但缺點是病人需常回診抽血接檢驗抗凝血劑濃度,若過量易內出血,若劑量不足則會增加中風風險。
googleads
- Nov 09 Sun 2008 09:45
常誤認是感冒 心房顫動中風前兆 莫忽視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